English

重视图书馆对课堂教学的“补偿作用”

2000-03-29 来源:光明日报 宋书星 汲言斌 我有话说

教学是教与学相互衔接而成的复合过程系统,课堂是结合点,处于无可争议的中心位置。作为知识传播方式,教学存在两个活动主体:教师和学生。教师是“授者”,而且是独立的个体,具有先天的主动性;学生是被动的“受者”,而且是一个群体,主体地位被教师屏蔽,个人的主体意识被群意识所溶化,不能不以教师为中心。因此,教学活动以课堂为中心、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,是学校教育固有的特征和优势所在,它实现了知识传播的时空“零距离”,更易于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、产生传受双方的协同互动效应,优化教学效果。

现行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也存在不少弊端,但是,问题的关键不在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本身,而在于人为地把它们绝对化了,导致“课堂唯一论的满课时”和“以教代学的满堂灌”。知识面过窄,结构体系单薄;重知识累积、轻方法教育,忽视素质能力;教材老化严重,新知识进课堂困难重重;千人一面的“范式教育”外在规定性太多太死,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,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束缚多样化的个性发展,等等。结果是,学生高知识低能力,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;应变适应能力差,竞争力后劲不足,落后于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速度。深化教育改革,应当分清对象,发挥优势,革除弊端,寻求新的补偿。

作为高等教育的“三大支柱”之一,图书馆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“补偿作用”,主要有如下两方面。

其一,知识资源补偿。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,许多优势是独一无二的:广博兼容性——馆藏文献不仅兼容各学科门类,而且兼容同学科的不同学派,各种思想观点、理论学说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,对课堂教学“窄口径”的一家之言是最好的补偿,为学生提供多元化、全功能的知识营养。系统完整性——馆藏建设注重学科体系和馆藏体系的完整性及其层次化结构,具有突出的集约化整体优势,对充实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及时新颖性——图书馆注重新观点、新思维、新理论等最新科学成果的文献收藏,不仅为学生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新知识补偿。

其二,教育环境补偿。图书馆是高等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,其严肃活泼的文化氛围是课堂教学无法相比的,秩序井然而又思想活跃,独立自主而不封闭排他,轻松活泼而不慵濑散漫。在图书馆,读什么、何时读、读多少、怎样读等,学生拥有充分的选择自主权,较少外在限制性;个人兴趣爱好、资质能力等个性特点得以发挥,不必拔高或屈就;既可以获得任何知识,又有机会进行学习方法的实践体验和能力训练。有利于发挥主动学习精神,有利于多样化的个性发展,有利于知识和学习能力双增长。

但是,目前高校图书馆的“补偿作用”大都发挥很不充分,资源建设和文献服务质量不高,对教学活动保障不力。究其原因,同样是体制问题,把教学和教辅的界限人为地绝对化了,图书馆被置于教学活动之外,降低馆员的素质能力要求,致使图书馆知识能力不足;课程设置、教学计划、工作研究等,又大都无缘预闻。限制了图书馆对教学提供主动的、有针对性的优质资源保障和文献服务,限制或排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充实完善知识结构,限制教师对馆藏资源建设和课外阅读辅导的直接参与。其认识根源是:轻视课外阅读这个教学过程必经的完成阶段,轻视学生充实完善知识结构及素质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,轻视图书馆对课堂教学的“补偿作用”。

深化高等教育改革,应当重视图书馆对课堂教学的“补偿作用”,重新审视图书馆及学生课外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,逐步淡化教学与教辅的绝对界限,实现课堂教学与图书馆的交流综合,优势互补。教师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和学生阅读辅导,以补充图书馆知识能力的不足,提高文献保障能力;图书馆参与课堂教学,以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,提高现代科学能力。课堂教学传授精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,然后,到图书馆这个学习的“实习基地”充实完善知识结构,进行学习方法的实践体验和能力训练。如此,也许有望逐步由认知教育向方法教育转移,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,奠定必要的基础,探求一条新路。

(作者单位:山东大学图书馆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